【注】本文来源于网络资源,仅供学习交流,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祝伟华 本文发自浙江师范大学
2007年,教育部下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文件),要求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各高校之后纷纷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确定为公共课。
与此同时,早在1999年,墨西哥有了世界上第一家儿童职业体验主题公园,职业体验机构也成为继迪士尼之后孩子们的另一个乐园。同年12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改善初等、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咨询报告中首次提出“职业体验教育”,要求学校大力推进职业体验教育,开展5天以上的“体验启动周”活动。我国于2007年引入“青少年职业体验”活动,并在杭州、上海、北京、长沙、哈尔滨、昆明等地相继开办了13家职业体验馆。美国“职业日”、日本“体验周”做法值得借鉴。
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较多停留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知识灌输层面,尚未真正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体系”。尽管一些高校也在积极探索诸如就业实习等职业指导方式,但更多的是专业实践而不是职业教育,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如何将体验式教学引入大学生职业教育中,唤醒学生职业生涯意识、提高职业素养、增强职业适应力,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它是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方法,即一个“学习者从直接经验中构建知识、技能和价值的过程”。
198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大卫·库伯(David kolb)提出了体验学习圈理论(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他把体验和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体验,实现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的整合,知识经生命化、个体化而真正变成个人的内在行为规范。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职业实践来感知、领悟、理解职业,内化为职业素养、外化为职业行为的教学方法。
本文所指的“体验”并不等同于以检验知识与能力运用为目的的专业实践活动,也不是以创造财富为目的的社会生产活动,而是以感知职业形态、探索职业技能、了解职业文化、澄清职业价值等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教学活动。
相关研究证实,“一个成年人通过阅读的信息可学习到10%,听到的信息可学习到15%,而体验过的知识却能学习到80%”。体验式教学以其互动性、开放性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效不谋而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体验式教学合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内在规律
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一门指导性、实践性、针对性很强的课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内部探索(个体特质)和外部探索(职场环境),追求个人内在特质与职业发展要求的适配性,进而确立职业目标、采取职业行动。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将个体的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与衰退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所面临的职业发展任务。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探索期,体验式教学通过创设不同的职业情境,开展多元的体验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外部世界,探索职业目标,并通过“体验”和“内省”为目标去付诸行动。
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普遍采用传统式讲授法,以教师课堂讲解、理论考试或专题讲座等说教、灌输模式为主,学生调查访问、情景模拟等方式很少被采用,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体验式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性,要求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开展,重视教学的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内部与外部世界进行自我解读、自主探究、自行评估,更能触及学生情绪情感和意志领域,自主地获取知识、表露感情、形成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职业知识的理解和职业价值的建构。
职业生涯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觉知与承诺(生涯规划意识启蒙)、自我认知(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职场认知(职业环境、职业形态等)、职业决策、行动计划、评估与调整等。根据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个体在角色扮演与角色平衡中建构自身的生涯,职业生涯贯穿整个生涯。体验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职业角色扮演中感受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素质等,进而内化为职业要求和职业规范,有针对性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自觉养成与目标职业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增强职业的适应力。
体验式教学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职业实践中感知职业,提升职业发展能力,参与程度不同,职业体验收获也不同。根据职业体验的参与程度和生涯课程教学的内在规律,笔者认为,职业体验分为职业感知、行业调研、人物访谈、工作影子、岗位体验共五种类型。
职业感知是指通过榜样人物的亲身示范而获得职业认知的一种间接职业体验形式。与信息检索等相比,职业感知具有更直观、互动性更强等特点。
生涯教育的职业感知应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笔者认为,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有着紧密的联系,专业认知程度越高,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关联度就越大。要把专业认知与专业就业前景分析结合起来,让刚进校门的学生就能够初步了解所学专业前景及相适应的职业领域,增强专业认同感。在具体教学中,可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开展“企业直通车”“校友论坛”“名家沙龙”“学长计划”“成长报告”等主题活动,通过参观考察、生涯报告、座谈交流等形式,发挥校友、行业人物的榜样示范,帮助学生树立远大人生志向,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行业调研是学生结合与专业相关(或个人兴趣指向)行业的发展历程、社会评价、人才储备、未来趋势等开展调查。在第一阶段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基本适应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了解了基本的生涯理论和探索方法,开始尝试行业调研,探寻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行业调研既可以安排在寒、暑假,也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开展;调研的对象一般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或是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行业;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本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前景、人才需求情况、用人标准等等;调研过程中,既可以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介收集相关资料,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收集资料,把“听、看、思、写”结合起来,撰写行业调查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交流分享活动,使学生对职业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人物访谈是对目标职业中的在职人士进行个别访问,重点了解目标职业的社会环境、基本状况、社会需求、职业内容、入职要求、发展通道、未来前景等。
浙江师范大学在这方面做过尝试,要求在校学生在生涯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列出未来可能从事的几个职业,寻找自己感兴趣职业中的3-5位职场人士,利用暑假时间开展访谈,并形成3000字以上的访谈报告,效果比较明显。
人物访谈对象一般为目标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要负责人、目标职业在岗人员或者刚入职的应届毕业生。人物访谈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访谈,查找自身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与差距,进而明确学业发展中的具体目标,做出一份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学业生涯规划。需要指出的是,人物访谈不同于行业调研,目标更明确,指向性更强,内容更深入,访谈对象的成长经历对学生的影响更加直接,一次成功的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就是一次有效的职业生涯指导。
工作影子是指观察人在实际工作中观察目标职业人士工作与生活的一种职业实践活动,其实质是一种非参与式观察,一般连续观察时间不少于24小时。因为观察人“像影子一样”跟随着被观察人,故被形象地称为工作影子。工作影子(直译为Job Shadow)在国外由来已久,是让见习者跟随一名在职员工,通过观察员工的工作,直观地了解目标职业的工作内容与生活形态,进而对目标职业有更直观、全面的认知。工作影子被称为是一种另类的职业体验,它可以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目标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强度以及对生活的影响。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职业进行观察,也可以选择同一个职业的不同职员进行观察。被观察人既可以是学校的校友,也可以是家庭成员,还可以是学校老师推荐的行业人士。
早在2006年,北京地区就开展过“JA职业见习日”(Job Shadow Day)活动,其实质就是工作影子。 据了解,“职业见习日”活动始于1996年,每年参与学生达到数百万人,参与机构达数十万家。在美国,“JA职业见习日”活动从每年2月份持续到年底,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职业,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和前国务卿鲍威尔都曾在活动日接待过见习的中学生。2018年,香港特区政府曾推出过“与司局长同行”计划,让中四、五生成为政府司局长一天的“工作影子”,了解主要官员的日常工作,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岗位体验是参与程度最高的一种职业体验类型,是指在目标岗位上通过角色扮演,对既有的知识、技能、情感进行评估、反馈,进而根据实际进行修正的社会化过程。这里说的岗位体验与一般意义上的见习、实习有所不同,岗位体验除了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职业文化、养成职业态度、澄清职业价值,在此基础上获得职业满意度和幸福感。职业满意度考察的是个体对职业的情感体验,包括职业兴趣、动机、认同、能力、福利以及控制感等,它是个体特征与职业特征的吻合程度。工作幸福感是个体需求在职业中得到满足的程度。当职业满意度和工作幸福感越高,个体从事目标职业的认同度就越高、信念也越坚定;反之,个体的职业认同度就越低,需要对既有的生涯规划作出调整或修正。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导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发展路径,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并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开展体验式教学,旨在引导大学生在具体的岗位实践中理解和领会生涯理论的深刻内涵,在实践中将知识与经验内化为技能素养、外化为职业行动的指南。这就需要大学生牢固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生涯的全过程。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有其内在规律性,职业感知、行业调研、人物访谈、工作影子、岗位体验五种体验方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职业感知最简单,操作更容易,在完成自我认知和专业认知之后开展效果更佳,可以引导学生“知己”“知彼”,进而实现“人职匹配”。由简单到复杂安排职业体验活动,符合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也有利于学生树立职业规划的信心;反之,学生容易受挫,行动力减弱,可能无法实现预期初衷。
教师在学生体验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十分重要。鉴于国内职业生涯的专业性师资比较短缺的实际,学校要建立生涯指导师资队伍的培训机制,不断充实生涯指导队伍。日本的学校设有相关的人才资源库,从中邀来给学生介绍社会职业特征或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我们也可以尝试将校友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聘请校友担任学生职业成长导师。“校友的成长道路,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校友的职业发展经历,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示范;校友成功的创业经历,拓展了大学生就业的视野;校友参与母校的人才培养,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建立一批职业体验基地(区),安排学生进行集中的职业体验,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在原有见习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与地方产业园区建立校地合作关系,定期吸收在校学生进行职业体验。比如上海市在2013年启动的市属高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建议工作并出台专门的管理办法,绍兴职业技术学院自2006年开始在杭宁绍三地产业密集区创建3个职业体验与就业服务中心的做法,值得推广。
体验式教学是一个集知识吸收、技能培养、情感体验与价值确立于一体的统一过程,体验的内容、环境、教师(组织者)、学生(参与者)、效果是构成体验式教学的五个基本要素,建立健全教学评价机制是推进体验式教学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学校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定期对体验式教学的时间安排、内容设置、对象特点、过程组织、预期效果等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适时反馈调整,确保教育目标的达成。